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。出自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察传》。一般作谓语,含贬义。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察传》:“子夏之晋,过
详细解释
流动的水不会发臭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尽数》:流水不腐,户枢不蝼,动也。腐:臭。流动的水不会发臭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尽数》:
详细解释
极言事实多,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。磬,通“罄”。”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明理》。《旧唐书・李密传》:“磬南山之竹,书罪未穷;决东海之波,流恶难尽。”极言事实多,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
详细解释
很早上朝,很迟退朝。谓勤于政事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禁塞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很早上朝,很迟退朝。谓勤于政事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禁塞》:“早朝晏罢
详细解释
控制住军队;暂不行动;泛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。常用以表示持观望态度而不行动。出自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召类》。一般兼语式,作谓语、定语,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
详细解释
一窍都不是贯通的。比喻什么都不懂;闭塞、愚钝。出自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过理》。高诱注:“纣性不仁,心不通,安于为恶,杀比干,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
详细解释
高明的匠人不用斧头砍削。比喻居高位的人不逞小智,不代下司职。出自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贵公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大匠: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;斫
详细解释
象兔敢奔跑,象野鸭急飞。比喻行动迅速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论威》。象兔敢奔跑,象野鸭急飞。比喻行动迅速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论威》:“知其不可久处,则知所兔起凫举,死 之地矣。”
详细解释
忧痛之心相通。形容互相同情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精通》:隐志相及,痛疾相救,忧思相感。隐:忧伤;及:至,到。忧痛之心相通。形容互相同情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精通》:隐志相及,痛疾相救,
详细解释
作战时兵器没接触。指战事顺利,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怀宠》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。作战时兵器没接触。指战事顺利,未经交锋
详细解释
谓颠倒是非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应同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用于处事。谓颠倒是非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应同》:“父虽亲,以黑为白,子不能从。”用法:作谓语、宾
详细解释
智慧达到极点,就可舍弃智慧不用。出自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任数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智慧达到极点,就可舍弃智慧不用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卫・吕不韦
详细解释
一尺长的木头也有节疤。比喻事物各有所短,不可能十全十美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举难》:尺之木必有节目,寸之玉必有瑕瓋。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,故择务而贵取一也。一尺长的木
详细解释
语言和思想相分离。比喻说的与想的不一致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离谓》:言意相离,凶也。语言和思想相分离。比喻说的与想的不一致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离谓》:言意相离,凶也。
详细解释
指军事上进行外交谈判。出自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召类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冲:古代战车;折冲:摧毁敌方的战车,指抵御敌人。指军事上进行外交谈
详细解释
原意是说,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,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,这太荒谬了。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荡兵》:夫有以噎死者,欲禁天下之食,悖。原意是说,因
详细解释
比喻大公无私、任人唯贤。出自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指任人唯贤。比喻大公无私、任人唯贤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》:
详细解释
时机不会长久等待。意思是要抓紧时机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首时》:天下再兴,时不久留。时机不会长久等待。意思是要抓紧时机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首时》:天下再兴,时不久留。
详细解释
同“櫜甲束兵”。出自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悔过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停战。同“櫜甲束兵”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悔过》:“过天子之城,
详细解释
砍毁人性的斧头。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。出自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孟春》。一般作宾语,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。伐:砍伐;性:性命,生机。砍毁人性的斧头。比喻危害身心的
详细解释
比喻不忘本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直谏》。一般作谓语,比喻不忘本。比喻不忘本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直谏》:“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。”用法:作谓语;比喻不忘本。故事:
详细解释
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,日夜不停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先识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用于工作等。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,日夜不停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先识》:“中山之
详细解释
额头宽而脸颊瘦。形容脸形上宽下尖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明理》:有丰上杀下,有若水之波,有若山之楫。丰:丰满;上:上部;杀:尖瘦;下:下部。额头宽而脸颊瘦。形容脸形上宽下尖。 复制出处:
详细解释
转变风气,改变习俗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侈乐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改变风俗等。转变风气,改变习俗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侈乐》:“凡音乐通乎政,而移风平俗
详细解释
比喻做事不留余地;只顾眼前。也比喻残酷榨取。出自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义赏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竭:弄尽;泽:池塘;渔:捕鱼。比喻做事不留余地
详细解释
指拦路打劫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安死》:于是乎聚众多之徒,以深山广泽林薮,扑击遏夺。扑击:打击。指拦路打劫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安死》:于是乎聚众多之徒,以深山广泽林薮,扑击遏夺。
详细解释
毁琴断弦,表示世无知音,不再鼓琴。出自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本味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用于书面语。毁琴断弦,表示世无知音,不再鼓琴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卫・
详细解释
指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。出自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用民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,指因果关系。指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”后以“连枝同气”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精通》。旧题汉苏武《诗》之一:“况我连枝树,与子同一身。”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用于比喻句
详细解释
指情理之中的事情,察度自己,就可知之别人。出自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察今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指情理之中的事情,察度自己,就可知之别人。 复制出
详细解释
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不屈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形容旧时的新媳妇。烟视:微视;媚行:慢行。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不屈》:
详细解释
行动必定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则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高义》:君子之自行也,动必缘义,和必诚义,俗虽谓之穷,通也。缘:顺着,沿着;义:道义。行动必定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则。 复制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高
详细解释
亦作“五脏六腑”。指体内全部器官。出自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达郁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亦作“五脏六腑”。指体内全部器官。五藏:心、肺、脾、肝、
详细解释
亦作“掩耳盗锺”。捂住耳朵偷钟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则锺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锺怳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揜其耳。”。出自语出《吕氏春秋・自知》。一般作谓语、
详细解释
浮华的学问,不合正道的邪说。出自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知度》。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多用于说话。淫:浮华;流说:指不合正道的邪说。浮华的学问,不合正道的邪说
详细解释
明白事理的人。出自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察今》。一般作主语、宾语,指有识之士。明白事理的人。 复制出处: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察今》:“有道之士
详细解释
没有一窍是贯通的。比喻一点儿也不懂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过理》。高诱注:纣性不仁,心不通,安于为恶,杀比干,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。窍:洞,指心窍。没有一窍是贯通的。比喻一点儿也不
详细解释
后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。出自春秋时,宁戚很穷,想见齐桓公而出仕,一天,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,在车下喂牛,“扣牛角疾歌”。桓公闻而赞其为“非常人”,命后车载之,拜
详细解释
从今以后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恃君览・长利》。《旧唐书・卢藏用传》:“而今而后,焚蓍龟,毁律历,废六合,斥五行,浩然清虑,则将奚若?”一般作状语、分句,指从今以后。而
详细解释
貌似正确的,实际上是错误的。也指是非不分明,模棱两可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・察传》:辞多类非而是,多类是而非,是非之径,不可不分。类:类似;是:正确的;非:错误的。貌似正确的,实际上是错误的
详细解释